为有效推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12月1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图文信息中心望霞室举办学术沙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宁本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以及我校参与劳动教育的相关教师出席。沙龙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刘文教授主持。
刘文结合劳模文化育人就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多元化劳动教育进行了交流。他提出,大学生劳动观的塑造、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以及考核评价是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应加强顶层设计,可以将劳模文化育人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塑造正确的劳动观,探索高校多元化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针对性内容,从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知识与技能等维度构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方法。校团委书记董凌莉围绕劳动实践教育,就如何结合专业开展义工志愿服务劳动教育、校内劳作教育以及劳动教育月劳动实践体验活动等进行了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丹、乐晓蓉、张晋分别围绕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数智时代劳动形态变革特点——数智时代劳动教育的“变”与“不变”;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等进行了交流。上海劳模学院崔赟老师围绕以劳育美,介绍了《劳动之歌》劳动教育辅助课程的开设情况。与会其他教师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主题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宁本涛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分别进行指导与点评。宁本涛教授指出,要注重五育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解决好劳动教育内容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并注重“美”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何云峰教授指出,把劳动教育系统化、整合力量和资源、处理好课程与劳动教育体系的关系,是目前高校劳动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劳动幸福”“幸福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指向美好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劳动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王永章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有课程、有教材、有团队、有研究、有机制是劳动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劳动教育要注重“理”“实”结合,讲好劳动教育的“真”“善”“美”,开展有意义、有意思的劳动实践教育,围绕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行为目标和效果目标进行考核,实现劳动教育过程的闭环管理。